首页

【驻村帮扶群英谱】省妇联工作队:产业上拓渠道 精神上拔穷根

来源:邵阳新闻网 作者:程懿 2017-12-30 19:29

微信图片_20171229191126

技能培训。

邵阳新闻网讯(记者 程懿)“愿做湴塘人,不愿做神仙!”这是隆回县司门前镇湴塘村村民现在经常说的一句话。而在三年以前,这里还是省级贫困村。在现在的幸福背后,与湖南省妇联驻村帮扶工作队脱不了“干系”。

 2015年湖南省妇联驻村帮扶工作队,入驻隆回县司门前镇湴塘村后,一边引入资金改善基础设施,一边引进优质产业为村民增收“造血”,同时还组织开展各项活动,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,腰包鼓了,生活也精彩了,村民们脸上乐开了花。

湴塘村人多地少,山高路窄,闭塞落后。2014年人均年收入不足1600元,全村350户1280余人,贫困户就占到67户254人。2015年,工作队刚进驻时,入户调查发现大多数贫困户内心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生活的激情,对于扶贫队的到来只是冷冷地观望。

“必须点燃村民生活的热情,方能帮助他们脱贫致富!”工作队决定先从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入手,活跃村里的气氛,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,拉近扶贫队与村民的心灵距离。

村民们参与文体活动的热情高涨,村民活动中心随之新建。电脑、棋牌、电视机、运动器材等一一配置;农家书屋改扩充,图书总册数已达4000多册;“儿童快乐家园”“知心屋”“妇女之家”等项目纷纷落户,关爱妇女儿童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。自此,村子里的男女老少各自享受着休闲娱乐好时光,处处都是欢声笑语。

“以前我们村里整天死气沉沉的,现在孩子们有书屋,老人有活动室,妇女们跳起广场舞。平时很少交往的我们,现在经常在一起交流,邻里关系融洽了不少。”腰鼓队队员孙巧蓉兴奋地说。

与此同时,扶贫队为因病致贫的村民请来专业医生诊病开药、买药送药;为孤寡老人、单亲家庭等贫困对象送衣送物、嘘寒问暖;为留守儿童在学习教育、物质生活和精神心理等各方面予以帮助和开导,切实做到扶贫扶到关键处,帮困帮到心坎上。真心与热情,温暖着湴塘村的人们,村民们也把扶贫工作队员当成了自己的亲人,大家的心终于凝聚到了一起。

生活的热情虽被点燃,可走出村子,贫穷落后的面貌依旧让村民抬不起头来。扶贫队深思熟虑,认定要提振村民们的自信,就必须发展产业,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。

三年来,扶贫队种植上万株冬枣和黄桃树苗,建立140多亩的水果种植基地;成立种植合作社、猪血丸子加工合作社,引导200多户村民入股,100多名村民直接参与大蒜种植和猪血丸子加工;新建820多平米的产业发展中心,为村级经济组织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。

产业发展了,村民们通过在合作社入股和务工,获得了经济收入。可还有一些留守妇女因为家庭贫困和照顾老小,只能长期呆在家中,无法从中受益。

如何为这些姐妹寻找出路?大家一番合计,买来了编织工具和原材料,发动妇女们成立手工编织协会,引领民营企业家参与到“巧手”扶贫。衡阳蒸湘腾跃工艺厂来了,组织在家妇女学习手工编织技能,每个月定期为姐妹们送来订单;湖南思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来了,选送手工编织协会会员赴省城开展电商培训,指导和开通淘宝店和微商城;步步高集团来了,与村里签下了合作协议,为产品走进超市开辟了绿色通道。

2017年4月,“湖南省妇联驻湴塘村产业发展服务平台”成立,打造出一个协会成果的展示厅、指导培训妇女的“加油站”、支持就业创业的孵化基地。平台成立后,会员从原有的22人增加到120多人,营业额同比增长400%,人均增长80%以上。如今,手工编织协会已进入自主开发产品和在淘宝、微商城等平台进行网上销售。

截至目前,湴塘村98%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,村人均收入4600元。254名贫困户分别加入手工编织协会、猪血丸子加工合作社、大蒜种植合作社等经济组织,实现入股分红、勤劳致富,人均年收入达到4600元。

随着产业的发展,一场以改善湴塘基础设施、美化生活环境为主的扶贫攻坚战已陆续打响。近三年,扶贫队争取到1220多万元的项目资金,发动和组织广大村民义务投工投劳6000多个,安装121盏路灯,修通1.5公里长、4.5米宽的通组支干线延伸公路,拓宽提质1.8公里、5米宽的村主干道,改扩建安全饮水工程,开通100兆的电信光纤,完成了全村亮化、道路通畅、安全饮水、网络“户户通”等民生工程。

灯亮了,路通了,人笑了,乡村旧貌换新颜,湴塘人满满的自信和自豪。老党员邹宗文开心地写下一首打油诗,“村院灯光如繁星,条条银蛇是路灯,火树银花广场舞,人间天堂似湴塘。”

weixin

扫码关注

官方微信公众号

扫码关注

官方新浪微博

扫码关注

官方抖音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