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【劳动最美丽】湖南省“湘字号”优秀工匠石建华:刀为笔竹为纸抒写宝庆文化之韵

来源:邵阳新闻网 作者:吴珺 2018-04-28 11:31

石建明正在雕刻新作品

石建华正在雕刻新作品

4月23日,在坐落于邵阳市特教职业技术学校的市宝庆竹刻研究所作坊里,阳光透过大门在磨刀板上投下光影,一位面貌清隽的年轻男子正一下一下地专心打磨着刻刀,每磨十余下,他都要将刀拿起来,对着余光时不时观察下刀锋是否锋利、刀面的斜度是否适合自己,整个场面显得静谧而又充满生机,这名年轻男子便是石建华,2017年湖南省“湘字号”优秀工匠称号获得者。

看似简单的画却要用上七、八种不同的刀法

看似简单的画却要用上七、八种不同的刀法

耐住寂寞 零基础走上匠人之路

“作为一名竹刻师就是要耐得住寂寞。”石建华的恩师——宝庆竹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宗凡如此说道。

1986年出生的石建华性格开朗乐观,热衷于年轻人喜欢的活动,可不是一名耐得住“寂寞”的人,在高中时突生一场大病,致使右腿残疾,从此他的人生轨道发生改变。2008年,22岁的石建华到市特职业学校求学。当时,在学校给出的美发师、服装设计师、竹刻师这三种专业选择时,他选择了竹刻,从此与宝庆竹刻结下不解之缘。

宝庆竹刻是邵阳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,有着300多年的传承史,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宝庆竹刻是一门非常精细的手工艺,其形式图案丰富而绚丽,所用的工具也五花八门、品种繁多,其中光是用于雕刻的工具就有11个种类。

而且从事宝庆竹刻不仅要求学艺者要有精湛的雕刻技艺,还要掌握美术设计、文学书法等多方面知识。为了打破“零基础”境况,尽快掌握技法,石建华每天刻刀、画笔不离手地练习,克服身体的不适,经常一坐下来就是三四个小时。“初学的第一年,天天练习磨刀,然后学习写字、画画;第二年开始刻《孙子兵法》,一篇兵法6000余个字,不知道刻了多少份。”

2011年毕业后,这样日复一日的竹刻生活让石建华感到压抑,年轻气盛的他跑到广东去打拼,2年多时间来,他找了几份工作,却都是流水线作业,不仅枯燥而且没有意义。2013年,经过反复思考,他决定还是回来跟恩师张宗凡继续学习,提高技艺。 

石建明常用的刻刀只用短短的7、8厘米了

石建华常用的刻刀只有短短的7、8厘米了

苦练技巧  以工匠精神雕刻楠竹

以刀为笔,以竹为纸,对着一块块朴素的竹片画稿、雕刻起来,在手指的翻飞间就能雕刻乾坤。经过竹刻师的的手,枯燥乏味的竹片变成各式精美的竹雕作品。

“当时我们刚入门的时候,师父给每人发了一把20多厘米的新刀,从学习磨刀开始。现在刀用了快8年了,刀越来越短,也越用越顺手,雕刻的技艺在这个过程中也越来越纯熟。”石建华一边展示着手中的刻刀一边说道。

石建华与恩师张宗凡共同创作的获得2014年“金凤凰”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作品《古韵》

石建华与恩师张宗凡共同创作的获得2014年“金凤凰”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作品《古韵》

圆雕、线刻、浮雕、透雕........再次回到学校,石建华撇去浮燥,一刀一刀“捡”回曾经落下的基本功,潜心提升文化修养和雕刻技艺,主要钻研攻克竹刻阴刻和浅浮雕的技法。随着他的雕刻工艺日益精湛,2014年评为工艺美术师,并担任邵阳市宝庆竹刻研究所雕刻师。其作品翻簧竹刻花瓶《古韵》获2014年“金凤凰”创新设计大赛金奖。

最近完成的一件竹刻工艺品,由师傅张宗凡进行设计,石建华负责雕刻,一个看起来简单的纹路,却要用6种以上不同的刀法,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完成。

靠着顽强的毅力和对艺术的追求,倾注匠心,苦练技艺。如今,十年过去,他从一个对竹刻“门外汉”,成长为一名绝活在手的雕刻师,并决意继续坚守,将宝庆竹刻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。

石建明正在创作的新作品

石建华正在创作的新作品

恩师张宗凡表示,在他带的这些学生里面,石建华的天赋不是最好的,但是他是最努力的,他知道自己缺少就补什么,所以到现在能全面发展,做出来的作品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。

尽管已获得多项省级以上大奖,但石建华始终相信,艺无止境,在宝庆竹刻这条艺术道路上,他希望不断挑战自己,精进技艺,脚踏实地做好雕刻职业里的朴实工匠,当好传统宝庆竹刻技艺的优秀传承人。

在邵阳市特教职业技术学校建立的宝庆竹刻人才培训基地,培养了如石建华、罗练成等一批新生代的竹刻传人,这些让人尊敬的手工匠人们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宝庆竹刻,让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宝庆竹刻在邵阳得到了传承,把这个“国字号”的文化品牌做成全国闻名的竹刻产业,致力将邵阳打造成“全国竹刻艺术之乡”。

weixin

扫码关注

官方微信公众号

扫码关注

官方新浪微博

扫码关注

官方抖音号